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很重要的問題。
因為現代科學研究的成果,推翻了很多諸如「誰照顧孩子、孩子就信任誰」的主觀假設,解釋了類似「我付出了這么多,為什么孩子卻不聽話」的難題,并給家庭教育提供了更多科學的啟示。
研究到底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孩子的信任,確實非常重要。
這是因為除了安全因素外,兒童在其成長過程中,需要不斷地評估和甄別信息和信息源。
依戀和信任
很多人認為,孩子天然信賴自己所依戀的人——這也是學者所感興趣的話題,即依戀和信任的關系。
依戀是兒童與其養育者(例如父母)之間所形成的特殊情感聯結,該領域的大拿Ainsworth在陌生情境測驗中,將兒童依戀分為三類,后又有學者對Ainsworth的理論進行了補充。目前,學界普遍將兒童依戀分為四類,即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亂型。
然而,研究者發現,兒童的反應模式也因依戀狀態而異。
安全性的孩子更愿意相信媽媽的話,回避型的兒童則更愿意相信陌生女子的話,矛盾型的兒童則更甚。
經驗和信任
當孩子在學習新知識時,教授者過去所提供的信息越準確,他們就越愿意相信這些人對新知識的教授;如果教授者在過去屢屢出錯,則孩子們越不相信他們所教授的新知識。
在語言學習方面,孩子更愿意向那些符合自己過去語言經驗的人學習,而不是背離他們過去經驗的人。
時間和信任
為了確定兒童是否會在短期內或長期內保留對先前信息準確的人的信任,如果孩子能能夠立即明確識別出此人,一周之后,他們也仍然傾向于從此人處尋求和接受信息。
文化立場和信任
孩子會觀察信息提供者的文化立場。如果不同的信息提供者,所聲稱的內容是互相矛盾的,那么孩子們會傾向于那些和自己在文化方面更有共識的人的主張,因為他們的行為遵守而不是偏離了群體的規范。
另一項研究也發現,孩子更愿意相信本地口音的人所說的話。
這些實驗結果,帶給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孩子天然就會信任自己的照料人嗎?對于0-3歲的孩子,在他們還沒有發展出自我意識和心理理論之前,只有照料人能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幫他達成所需,是他唯一可以求助的人——他當然會更信任照料人。
但是,上述針對3-6歲孩子的研究,已經開始推翻這樣的結論。
不是誰主要照顧孩子,孩子就信任誰;而要看照顧的質量
對于那些在3歲以前,給孩子的行為給予及時回應和積極反饋的父母,能夠和孩子建立起安全型依戀關系,這種依戀關系會讓孩子更相信父母的話。
相反,那些雖然一直在孩子身邊,但大多數時候只是玩玩手機,或者孩子受傷了、發生危險了,才急急忙忙沖過去,對于孩子的行為很少給予及時和積極回應的父母,即便是孩子的主要照顧人,但也無法建立起安全型依戀關系,容易形成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亂型關系——這種不安全型的依戀關系中,孩子就不容易相信自己的父母。
不是誰對孩子付出多,孩子就信任誰;而要看此人提供信息的準確性
在孩子尚無辨別能力時,一些照料人會以欺騙、哄瞞的手段來達到目的,例如:
告訴孩子一到天黑就會有大灰狼出沒,所以不能出門;告訴孩子要蓋好被子,否則熊外婆就會來啃孩子的小腳丫;告訴孩子商店里昂貴的玩具不如家里的好玩,將孩子帶離柜臺等。
然而,隨著孩子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判斷能力,他們會發現原來這些人所提供的信息是屢屢出錯的——即使拋開「被欺騙」的憤怒情緒,為了尋求正確的答案,他們也會逐漸失去對這些撒謊和欺瞞者的信任。延伸的話題就是「說到做到」,如果父母答應孩子的事總是做不到,此前的承諾也就變成了「錯誤的信息」,從而會侵蝕孩子對自己的信任。
不是誰陪孩子久,孩子就信任誰;而要看誰的信任關系建立得好
即使相處時間長,對于3-6歲的孩子來說,也未必會信任和自己朝夕相處的人——這是因為他們基于原有的經驗,會更信任給自己提供準確信息的人。
職場父母的機會來了!
即使自己對孩子的陪伴時間較少,但是在有限的陪伴中,我們能給孩子提供準確的信息,例如解釋世界真正的運行原理,例如說到做到——孩子就會在真實的經歷中建立對父母的信任,而這種信任不論短期(1天)還是長期(1周)都不會消失。
但目前的研究中提到的長期僅為一周,如果長時間不在孩子身邊,是否還能保留這種信任關系,尚無研究——因此,如果和孩子異地,有機會還是要多和孩子直接聯系。即使不能親自陪在孩子身邊,經常和孩子視頻聊天,或者以其他方式溝通,也很重要。
在信任的建立中,陪伴仍然很重要,但重要的是陪伴的質量
為什么在我們的感知中,孩子會更信任長期的照料人?因為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主要的照料人有更多機會向孩子展示「正確的信息」,例如:
如何避開危險,例如不要觸摸燙的杯子,會很疼等;如何拿到所需,例如只要打開冰箱就能拿到食物,只要打開玩具箱就能得到玩具等。
然而,當孩子已經熟知了「舊信息」后,獲取孩子下一階段的信任,需要提供「新的準確信息」。
例如,老人在照顧孩子生活起居方面還行,但難以識別英語單詞,孩子就會找會英語的父母,在英語方面更愿意相信父母所提供的信息;例如,父母如果圖省事隨口敷衍孩子說「這家商店沒有布娃娃賣」,但當孩子發現父母的信息是錯的,這家商店其實有布娃娃賣時,下一次就會不再相信父母所說的類似內容,而堅持要求自己去看一看——可能遭到父母為了掩蓋自己謊言的打罵;例如,如果父母為避免孩子早戀給出一些夸大的恐嚇,比如告訴孩子「接吻就會懷孕」——但孩子在接吻后發現并未懷孕,可能就不會相信來自父母的性行為方面的提醒,從而做出不安全的事;例如,如果父母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給孩子提供建議,比如告訴孩子「只有好好讀書,才會過上好的生活」,但孩子發現那些學歷不高的人也過得不錯,例如只憑借選秀出名,學習不好照樣能在娛樂圈混得風生水起這樣的事實出現時,也會質疑父母關于自己人生的建議等等。
這也是為什么有的父母或者老人會感慨,自己對孩子付出了這么多,孩子卻不親自己。
因為這些老人或父母所提供的信息逐漸被孩子識別出錯誤,于是孩子更愿意親近和信任能為自己提供準確信息的人。
作為父母,要想建立并保持與孩子之間的信任,我們要做的其實很簡單,包括:
說正確的話:如實地和孩子溝通,為什么允許或不允許他做一些事,而不是夸大或輕視危險;做正確的事:答應孩子的事就要做到,承諾給他的就要給他,規定了的限制也要站住立場,不要一時心軟就讓孩子挑戰底限;承認自己也有不足:自己不知道的事,可以告訴孩子需要共同學習,需要去查一下相關資料,和孩子共同學習和成長。在此基礎上,才是對孩子的陪伴。
咨詢熱線(周一至周五9:00~18:00)
188395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