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當然要作的,但要緊的是做人。”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習慣。”
……
讓我們來聽聽葉圣陶先生
對教育和人生的感悟
葉圣陶
(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
現代作家、教育家
談教育:幫助學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經驗
我如果當中學教師,決不將我的行業叫作“教書”,猶如我決不將學生入學校的事情叫作“讀書”一個樣。書中積蓄著古人和今人的經驗,固然是學生所需要的;但是就學生方面說,重要的在于消化那些經驗成為自身的經驗,說成“讀書”,便把這個意思抹殺了,好像入學校只須做一些書本上的功夫。
這里我不敢用一個“教”字。因為用了“教”字,便表示我有這么一套本領,雙手授予學生的意思;而我的做人做事的本領,能夠說已經完整無缺了嗎?我能夠肯定地說我就是一個標準的健全的公民嗎?他們要得到他們所需要的經驗,我就憑年紀長一點兒、經驗多一點的份兒,指示給他們一些方法,提供給他們一些實例,以免他們在迷茫之中摸索,或是走了許多冤枉道路才達到目的——不過如此而已。
所以,若有人問我干什么,我的回答將是“幫助學生得到做人做事的經驗”;我決不說“教書”。
我無論擔任哪一門功課,決不專作講解的工作,從跑進教室始,直到下課鈴響,只是念一句講一句。我想,就是國文課,也得讓學生自己試讀試講,求知文章的意義,揣摩文章的法則;因為他們一輩子要讀書看報,必須單槍匹馬、無所依傍才行,國文教師的工作只是待他們自己嘗試之后,領導他們共同討論:他們如有錯誤,給他們糾正;他們如有遺漏,給他們補充;他們不能分析或綜合,替他們分析或綜合。這樣,他們才像學步的幼孩一樣,漸漸地能夠自己走路,不需要他人攙扶。
——節選自《如果我當老師》
要是能趁早把一切該做的事情做了,搶在時間前先行一步,那么,事后的焦急和惶恐就可以避免了。事后的焦急和惶恐會刺傷你的心,使你的心沒有一刻安寧,直到生命的止境。
有誰愿意夜間不得安眠?更有誰愿意惡夢相擾?恬靜的安眠是夜間的幸福。努力了一天,身體疲勞了,心靈卻很寧靜,倒在床上,雙眼自然地闔上了。要是白天沒有把該做的事做了,倒在床上自責與悔恨涌上心頭,使你翻來覆去不能入睡;幸而睡著了,夢中還是在自責與悔恨,忍受這樣的折磨原是應該的。
浪費那永不停留的時間不能不付代價,努力或者忍受煩惱,隨我們自己選擇。
不要在夕陽斜照的時候煩惱吧,那正該是休息的時候。要是曾經努力地過了這一天,正應該在夕陽的柔和的光輝之下,靜靜地享受些清閑了。草地也許散發出醉人的香氣,就此舒適地躺下來,看看四周景物的清麗與幽秀,欣賞欣賞晚霞的濃艷與神妙。
眼睛累了,就輕輕闔上;心神倦了,就靜靜地睡去;在黑夜將臨的時候,得到一個安靜的睡眠。
——節選自《默想》
讀書有三種態度:一種是絕對信從的態度,凡是書上說的話就是天經地義。一種是批評的態度,用現實生活來檢驗,凡是對現實生活有益處的,取它,否則就不取。又一種是隨便的態度,從書上學到些什么,用來裝點自己,以便同人家談閑天的時候可以應付,不致受人家譏笑,認為一竅不通。
頑固的人對于經書以及籠統的所謂古書,是抱第一種態度的。他們或許是故意或許是無心,自己抱了這種態度,還要誘導青年也抱這種態度。青年如果聽從了他們,就把自己葬送在書里了。玩世的人認為無論什么事都只是逢場作戲,讀書當然不是例外,所以抱的是第三種態度。世間惟有閑散消沉到無可奈何的人才會玩世;青年要在人生的大道上邁步前進,距離閑散消沉十萬八千里,自然不會抱這種態度。青年應當抱而且必須抱的是第二種態度。要知道處理現實生活是目的,讀書只是達到這個目的的許多手段之一。不要盲從“開卷有益”的成語,也不要相信“為讀書而讀書”的迂談。要使書為你自己所用,不要讓你自己去做書的奴隸。這點意見雖然淺薄,對于被圍在鬧嚷嚷的讀書聲中的青年卻是有用的。
——節選自葉圣陶《讀書的態度》
咨詢熱線(周一至周五9:00~18:00)
18839581212